經歷過這一場爆發猛烈而又曠日持久的疫情戰爭,人們對於醫療和疾病的重視程度逐漸上升,今天我們就帶大家一起了解下德國的醫療體系。
01
完善的法定醫療保險制
德國是一個將資本主義經濟和社會福利體制結合起來的發達國家,同時也是世界上最早開始建立社會醫療保障制度的國家。
但它並不是通過國家集中控制來實現醫療保障服務的統籌管理,而是通過一個包括聯邦政府機構和大量公有或私有機構的複雜網絡來實現的。
1883年,德國(帝國時期)頒布了世界上第一部《疾病保險法》,建立了法定醫療保險制度(Statutory Health Insurance ,SHI)。
德國醫療衛生體制的主導性原則從此確定,如:居民收入達到一定標準必須加入SHI系統,雇主和被保險人代表組成的非政府組織負責管理醫療保險基金,醫療保險的保費和收益都與收入掛鉤,醫療保險的資金來源主要是工薪階層和雇主等。
我們潛意識裡可能總覺得在國外看病又貴又麻煩,其實在德國看病,絕大部分的費用已經被醫保涵蓋啦,就這一點而言,還是比較省心的。
德國的醫療保險體係由公共保險體系即德國社會醫療保險系統(SHI),以及私人商業保險體係兩部分構成。
根據德國社保法的規定,無論你來自哪裡,是貧是富,醫療保險都是所有居留德國境內人員的必備險種。各大保險公司在德國都賺得盆滿缽滿,同時保險在德國也成功扮演了維繫病人和醫院之間紐帶的角色。就診和治療的費用由保險公司支付,這些錢基本在人們每個月繳納的保險費里都涵蓋了,即便是重症也是如此。
少了高額的醫療費用,也讓德國的醫患關係和諧了很多。
02
先進的醫療技術和醫生培養體制
德國醫生以精湛的醫療技術聞名於世,德國醫學領域諾貝爾獎得主16人。德國目前在世界上手術死亡率全球最低。從癌症生存率來看,中國癌症5年存活率30.9% ,日本癌症5年生存率64.3%,美國癌症5年生存率70%,德國癌症5年生存率86%,居全世界最高水平。
德國醫生的博士學歷比例高達90%,一個醫生需要經歷6年的醫生教育,2年的臨床學習,3次國家考試,5年全科培訓,亞臨床專科學習再到申請專科考試同時還必須提供 個人信用證明需要有良好的證人及擔保人。經歷漫長的18年才能成為專科醫生。
在醫療衛生人力資源方面,德國的醫生分為醫院醫生和診所醫生兩大類。其中,診所醫生分為家庭醫生和專科醫生兩類。
家庭醫生是全科醫生,而專科醫生主攻某一科。目前德國約有35.8萬醫生,其中直接治療醫生約有28.7萬人,醫生的費用支付則由保險醫生聯合會負責管理。
在德國,一般而言,醫院不能直接接受病人進行治療。病人必須首先到診所接受診療,只有當診所醫生認為病人有必要住院治療時,病人才能夠憑轉診單前往醫院治療。
之後,醫院醫生會根據病人病情確定治療方案;如果需要住院治療,則還需經過醫療保險公司的審批。
這種制度提高了小微病症的就診速度,也間接提高了小微病症的就診率。同時也避免了一些醫療資源的浪費和擠兌。比如,在此次疫情期間,很多新冠肺炎患者只有輕微症狀,在諮詢了家庭醫生後,醫生就會給他們居家隔離的建議以及注意事項,並且做好後續的跟進。這樣避免了人員聚集在醫院的二次傳染,也能保證醫療資源優先提供給危重症患者,德國才能在全球疫情肆虐時仍鎮定自若,並且還能保持極低的死亡率。
03
藥品安全體系和高端醫療設備
每年德國的藥物只有30%提供給我國臨床使用,在德國,一年一版的《德國藥典》保證藥品的安全性,同時在德國藥品企業也可以為醫院和患者特製藥品。
德國聯邦藥品和醫療器械機構(BfArM)負責藥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不帶偏見、執法透明”聞名於世。同時德國高端醫療設備佔據全球95%以上的市場份額。
德國實行醫藥分離制,這是德國皇帝弗里德里希1240年提出的,他認為,醫生的天職是看病,不能靠給患者開藥掙錢,於是他頒布了一條法律,醫生只管治病開處方,患者只能到藥店取藥,這樣通過醫藥分業經營互相牽制。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德國已經形成了醫生提供門診服務,醫院提供住院治療,藥店提供藥品,以及醫療保險公司為投保者提供醫療保險服務的完整醫療衛生體系。
曾經有一位朋友分享過她的親身經歷,初到德國不久,去診所進行過一次就診。醫生給他開了處方,要她去藥房抓藥。由於她當時對德國還不太熟悉,就很自然地問醫生附近哪裡有藥房。沒想到醫生直接說他並不能給患者提出藥房建議。她再三解釋,說自己對附近還不太熟悉,只要告訴她大致位置在哪里或者附近有哪幾間就好。醫生很耐心地進行了講解,說他們不能給出關於藥房方面的引導性建議,否則就是違規。所以他不能告知藥店相關的信息,並表示了抱歉,建議她可以出去之後詢問路人。
在經久不衰的醫藥分離體制下,德國醫生幾乎不會多開藥。病人和醫院沒有了直接的金錢關係,醫患關係自然就比較和諧了。
Comments